North or South? What’s Behind China’s Linguistic Rivalry北方腔調或南方腔調?華語/漢語競爭的背後意涵
你為什麼需要知道華語(Mandarin)接受使用華語的族群在區域身分別之間轉換,但是發音的怒遏與敵對依然存在。
譯註1:文中漢語拼音皆無聲調,由譯者自行加上,並補充注音符號於旁。
閉上眼睛,難以猜出她的國籍。Lu Qiyu經過多年苦讀的雕塑造就如此細緻的英文,不過仍有些輕微口音的鼻音,微微暗示難以到位。
然而,切換到華語時她的南方口音出現了。在中國,「北方」和「南方」是普遍用來辨識不同水準的區域,雖然沒有人從確定哪兒劃清界線。由於該國多樣化的地理環境、歷史因素與各民族的文化,即使標準華語,也有獨特的語言變異。
北方人說華語,尤其是北京周邊地區與東北,最獨特能辨識出即是加在字尾的捲舌音「r」(ㄦ)。舉例來說,「花」(flower)唸做「huā」(ㄏㄨㄚ),變成了「huār」(ㄏㄨㄚ ㄦ)。北方人也更廣泛地使用第五聲(輕聲)。
來看看南方,比起北方,廣大的南方民族在語言上有更多樣化的發音,該區域分布許多與華語有部分相似性的地方方言,大體來說,南方人說華語時會避開捲舌音,放輕子音的發聲,像是「s」(ㄙ)、「sh」(ㄕ)、「zh」(ㄓ)和「ch」(ㄔ),再者,某些人在區辨音節末尾的「n」(ㄣ)和「ng」(ㄥ)有困難。
Lu在北京念書,幾乎都與北方人周旋,即使北方的華語比較貼近官方的「標準」發音,她卻不願調整。例如,當她唸「學生」(student)時忽略了「g」,發音為「xué
shēn」(ㄒㄩㄝˊ
ㄕㄣ),但該詞標準發音為「xué shēng」(ㄒㄩㄝˊ ㄕㄥ)譯註2。即使那有時會讓作為語言交換夥伴的我感到困擾,她仍不改變。
譯註2:以漢語拼音而言,「n」(ㄣ)和「ng」(ㄥ)差異在於有無「g」,但會產生不同的字詞,例如「親近,qīn jìn」(ㄑㄧㄣ ㄐㄧㄣˋ)和「清淨,qīng jìng」(ㄑㄧㄥ
ㄐㄧㄥˋ)。
「xué shēng」(ㄒㄩㄝˊ ㄕㄥ),她慢慢地對自己說,專注地 應用更為接受的尾音在,就像是在參加重音的測驗。她瞇著眼、皺起眉頭說「我沒辦法,太討厭了。」她為了在與我談話時說了不標準的華語表達抱歉,但口音不變。她說:「南方的口音比較棒。」
用不著說明,大部分的北方人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在中國,華語發音是跨越數個世紀的競爭戰場之一,造就了如病毒般傳播的影片,長篇大論的跨國對話與外媒報導。儘管中國共產黨(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有所干預,無論多年來多麼熱烈討論,勝利者仍未也可能不會出現。
每個國家都有區域性的競爭,例如,美國有著南北與東西的對抗。有幾次,爭論愈演愈烈。例如90年代紐約與洛杉磯的繞舌戰導致幫派鬥爭,造成國內兩位最有才華的表演者身亡,但美國很少人討論「標準美國腔調」,地區認同感也漸趨於流動化,就像許多年輕人在甲地長大、在乙地求學,又到其他地方工作。南方城市持續多元化是美國人口統計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然而,中國的地區紛爭有深厚歷史。在古代,帝國的衰退常常與地方的軍閥勢力有關,於是在區域任命網絡的「迴避法則」下,官員被禁止於故鄉省份服務。十九世紀,太平天國、捻軍起義與陝甘回變震撼中國。雖然地方大多有當地的種族及宗教,但這些暴動運用區域連結地方勢力。於是,不論古今,中國政府強烈認為地方認同為不信任、甚至警告,區域性忠誠常預示內亂即將發生。
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成就是以中央的規範統一國家。政治層面,位於北京中央政府重建各省的行政管制,包含西南方的西藏自治區和位在西北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歷史叛亂。而意識層面,毛澤東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的每個面向,將相互競爭的政治思想束縛成一個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無所不在的紅寶書(Little Red Books,即毛語錄)只是現存意識形態的實體表現。
此項成就眾所皆知,但比較少人知道,同樣重要的,中國共產黨也標準化了語言,這是中國歷代改革者長久以來難以達成的目標。1955年的全國文字改革大會,中國共產黨確立了立基於北方話、以北京發音為核心的普通話(Pǔ tōng huà)之地位,以此為華語的標準發音。
該項決定象徵幾十年來跨區域的「國音」(guó yīn)發音與北京地區的「京音」(jīng yīn)發音衝突結束,「京音」於1926年暫時贏得勝利,1932年被收錄於發行的國家辭典中。但在1955年後幾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北京華語演變成為中國的共通語言,時至今日,超過90%的中國人懂得普通話。
國家統一減少了地區認同的影響,北京政權自1949年起就被各省所認同,中國共產黨並運用一國主義扶持國家政權,逐步降低區域的意識形態。語言部分,由於提升北京普通話的地位,加速了數百種地方方言的消失,而地區方言正是過去區域認同最顯著的特徵。
自相矛盾的是,國家的統一也可能使區域經爭存續。不論是政治與或思想,競爭當然只存在於一個系統之中,就像沒有聯盟,運動隊伍就無法相互競爭。若競爭被定義為在特定領域為特定目標或優勢而競爭,思想的統一為共同目標,而一統中國是共同的領域;在語言學中,一個通用的語言至為關鍵,若南方人與北方人要有貿易往來,就必須要能夠相互溝通。
在這樣的背景下,Lu拒絕發出「學生」中「g」的音,只是南北或首都與各省之間的積怨已久的仇恨,這挑戰了北京華語的優越性,但也是其本身的狹隘。終究,在華東浙江成長的她,挑戰說出普通話而非浙江方言。
若最終能證明中國的區域競爭是輕鬆愉快的,是外國人參與其中的緣故。居住在中國但沒有當地血統的外國人,不因血緣關係而歸屬於特定地區,也無須對忠於某地。就像觀看國外運動聯賽,僅只是選擇一個主隊支持與狂歡。
我就像是這樣的球迷,這幾個月來,我將「為什麼」(wèi shén me)中的「w」(ㄨ)替換為來自中國東北更難發音的「v」。當我口說這個第二語言時,我通常會選擇北方口音。然而我注意到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在Lu成為我的語言交換夥伴一學期以後,我的華語就變了。即使過去我區辨「-en」(ㄣ)、「-eng」(ㄥ) 分明,最近它們之間的差異卻模糊了,看起來像是我正向南遷徙。
有些語言的變化是合理的,這樣可以使中文創新。然而,伴隨著過多的變化會造成無法溝通。北方的華語已拔得頭籌成為最接近標準普通話之地位,但承襲這個結果,也許我們應該向南尋求創新,這不是結束而是妥協,且競爭將會持續。
關鍵評論網(The News Lens)已得到轉載此文授權,該文首次公開於第六音網站(Sixth
Tone)(如連結),網站內容涵蓋熱門話題、深入的特點,以及以透過最密切參與中國當今議題者的角度來評析的觀點,其屬於國家資助的上海報業集團。
Editor: Olivia Yang